一场价值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让97岁的李嘉诚从“商业超人”沦为舆论漩涡中的“靶心”。5月12日深夜,长和发布声明坚称交易“合法合规”,但网友的怒火早已燎原——“没有国哪来的家?”“卖国贼”的骂声如潮水般涌来。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为何演变成撕裂民族情感的“绞肉机”?
长和声称交易是“低买高卖”的经典操作。但网友直指其“见利忘义”:“巴拿马运河是中国贸易的生命线,卖给美国无异于递刀!”《大公报》更连发檄文,痛批交易“包装成商业行为的政治合谋”,呼吁“停止交割,勿因小失大”。
有人义愤填膺地表示:“到啥时候也别忘了自己的根,没有国哪来的家,更何况我大中华还是崛起的时候,永远别做卖国贼,不论任何时候!奉劝长和,奉劝李某,在国家大义面前,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一意孤行必将遭到反噬!” 这番话,代表了许多人内心的声音。
近年来,李嘉诚家族的资产转移行为一直备受关注。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曾经深受国家政策扶持的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
这场交易撕开了全球化时代的残酷现实:当资本自由流动遭遇民族主义铁幕,商人再精明的算计也可能沦为政治博弈的炮灰。长和的声明看似“合规”,但网友的愤怒早已超越法律条文,直指家国认同的深层焦虑。李嘉诚的“撤退哲学”或许能保全财富,但若所有企业家皆效仿“套现离场”,谁又来守护崛起中的大国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