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段高速行车记录仪视频引爆网络:一名驾驶员开启车辆辅助驾驶功能后,双手脱离方向盘,低头刷短视频、玩手机游戏,全程仅用膝盖抵住方向盘维持“假操控”。这一幕不仅暴露了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的致命误解,更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狂欢与安全失控之间的尖锐矛盾。
当事故发生时,责任认定往往陷入僵局。浙江杭州一车主因辅助驾驶系统误判车道引发剐蹭,交警判定其全责,但车主指控车企夸大宣传;车企则以“路面标线不清”为由拒绝担责。专家指出,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辅助驾驶事故中车企的责任边界,而深圳、北京等地虽尝试出台地方性法规,但全国层面仍缺乏统一标准。更讽刺的是,部分车企在用户协议中以“一键同意”规避风险提示,将安全警示藏在数十页文档中。
近期,相关部门重拳出击,明确车企使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术语涉嫌违法,若引发重大事故,责任人最高可判2年有期徒刑。与此同时,交警通过卡口摄像头与AI算法识别“脱手驾驶”行为,深圳已有车主因使用“智驾神器”导致事故被刑事立案。
智能驾驶的终极悖论在于:技术越先进,人类越懒惰;系统越智能,责任越模糊。当车企用“未来感”撩拨市场,当消费者将生命托付给算法,或许每个人都该重温那个朴素的道理——安全驾驶,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