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唐洛
2025年5月16日,杭州西子湖畔诞生的中式休闲餐饮连锁餐厅绿茶集团,以股票代码“06831.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由于受恒指下滑等因素影响,前日暗盘阶段出现下滑,尽管当天恒指依旧低开,但绿茶集团开盘咬紧7.19港元平价上市,当天成交额超6亿港元,市值站稳44亿港元关口。以“质价比-规模-效率”的策略,绿茶集团成为港股消费板块的新焦点。
与此同时,这家从青年旅舍蜕变为连锁餐饮巨头的公司,终于以“中式休闲餐饮第三股”的身份跻身资本市场。与去年年底上市的小菜园,以及拥有“太二”等知名餐饮品牌的九毛九,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港股消费热:政策东风与资金情绪共振
绿茶的上市时机,恰逢港股“新消费”板块的黄金窗口。
2025年开年至今,恒生消费指数年内涨幅达18.7%,远超A股消费板块,政策红利与资金偏好形成双重驱动。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明确支持新型消费,进而带动港股消费板块的流动性改善,成为吸引企业上市的“磁石”。截至5月16日,南向资金已连续四个月净买入超千亿元,其中非必需消费板块占比显着提升;外资则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增配港股高成长标的。
由消费第一股蜜雪冰城带起来的港股打新热,让不少消费引来众多资金参与。5月初上市的沪上阿姨超购倍率达3339.5倍,申购额超911亿元,而绿茶集团首日认购即获12.08倍孖展超额认购据。配发公告结果显示,最终实现超购倍率达317.54倍,申购额超380亿元,足见资金对消费龙头的配置热情。
随着消费者的价值意识增强,绿茶集团所处的休闲中式餐饮赛道,在中式餐厅市场的所有细分市场中成长最快,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休闲中式餐厅市场的总收入由2020年的人民币3,513亿元增至2024年的人民币5,3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1%。展望未来,休闲中式餐厅总收入预期于2024年至2029年按9.1%的复合年增长率维持稳定增长,于2029年达人民币8,261亿元。其总收入占中式餐厅的百分比将增至19.3%。
此外,分析人士还认为,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估值性价比上,恒生消费指数市盈率(TTM)为17.89倍,处于5年17.4%分位数,同类中式休闲餐饮企业小菜园目前的市盈率为17.06,九毛九市盈率更是高达57.22,而绿茶集团发行市盈率12.96倍,上市当天收盘后市盈率为11.37倍,显着低于同期行业水平。这种“低估值+高增长”组合,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边际与弹性空间的双重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更青睐绿茶集团这类“下沉+出海”标的——其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已达34%,香港首店试水成功后,计划三年新增28家海外门店。
“所以说,内地消费股正在经历从‘故事估值’到‘效率估值’的转向。”一位投行人士分析称,投资者更关注企业能否在单店模型优化(如小店模式降低租金占比)、供应链数字化等“内功”上建立壁垒。绿茶集团此次募资中,约45%将用于开设新店,30%投入供应链升级,正暗合这一逻辑。
对于绿茶集团此次上市,基石层面也表现亮眼,包括行业上市公司紫燕食品全资子公司无锡紫鲜、跨国公司正大集团、银泰投资沈国军旗下的Action Chain等在内八家机构。据知情人士透露,绿茶集团有数家包括北欧主权基金等在内的明星级机构参与国配,从净买入来看,除了招银之外,也出现一些大机构身影,推测在 IPO 阶段未获满意分配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出手。此外,对于较为优质的上市企业,按惯例都会在股价下探阶段持续出手。
为了更好的回报投资者,绿茶集团在招股书提到,于2025年12月向所有股东宣派及分派不少于1.8亿人民币的特别股息。此项回报或成为公司稳定投资人和市值的重要举措,外界也对此表示绿茶集团上市诚意满满。
盈利韧性:疫情后修复与质价比战略驱动
绿茶集团的财务表现,折射出中国消费复苏的复杂图景。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4年,绿茶集团营收从35.89亿元增至38.38亿元,净利润从2.96亿元攀升至3.50亿元,同比增长18.48%。
2022—2024年,绿茶集团净利率从0.7%跃升至9.1%,呈现“V型反转”。尤其在2024年整体经济增长不足的背景下,其净利率的提升,展现出极强的盈利韧性。而这一成绩在2024年餐饮行业“闭店潮”中显得尤为突出——据红餐网数据,2024年近300万家餐饮门店倒闭,日均倒闭量达8200家,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创始人王勤松在上市仪式上坦言:“以IPO为契机,我们将有序推进餐厅的战略性扩张。”
而行业分析人士则更喜欢将绿茶集团的资本化,定义是一场对传统餐饮价值链条的解构与重组。以杭帮菜为原点,其独创的“中式融合菜”每年更新20%菜品,2022-2024三年累计推出543道新菜,既保留东坡仔排等传统基因,又融入绿茶烤肉等创新元素,形成“文化符号+高频迭代”的双重引力。同时,2024年客单价56.2元的数据,在餐饮业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6.1%的背景下,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定价锚点”。
效率层面的突破更具行业启示,通过与众多供应商构建分散式供应链等方式,绿茶将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比从2021年的36.3%压降至2024年的31.1%;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全国门店运营数据,使新店平均现金回收期从19.2个月缩短至14.3个月。这种“供应链集约化+运营数字化”的闭环,让单店模型在消费分级时代展现出罕见韧性——95%新店两个月内实现收支平衡。
“以人均50-60元的定价切入大众市场,通过‘融合菜创新+高标准化运营,绿茶集团实现质价比突破。”一券商消费分析师总结道。
后IPO时代: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起点。上市后的绿茶集团,其战略重心将会转向连锁化扩张与效率提升上。
按照招股书中募集资金用途,其所募集资金约89.6%,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及涉及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实际上也勾勒出三条战略主线。
第一条是下沉市场的纵深战,按照计划未来三年,绿茶集团将新增563家门店,实现千店目标,而其中50%落子三线及以下城市,28家试水海外市场。这一野心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已验证的系统能力模型。
实际上,在2023—2024年,为应对低线城市租金与消费力差异,绿茶选择多模式迭代,以小店模式破解下沉难题,推出面积更小、SKU精简的“轻量化门店”,小型餐厅的翻枱率较高且经营成本较低,因而使绿茶集团得以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扩展战略。
而在未来三年,这个方式还在延续。2025—2027年间,小型餐厅的占比将高达91%。对于运营效果来说,绿茶集团也保守预期,绝大部分新餐厅于一至四个月内达到收支平衡期及投资回收期平均为18个月。
第二条就是出海及景区试验田,一方面继香港门店运营成功后,2025年将进军其他海外市场,主打“中国风场景+标准化爆款菜”,复制国内“文化餐饮”的成功路径。另一方面,依托景区餐饮独特的“垄断性消费场景”加速渗透。据文旅部数据,2024年国内5A级景区人均餐饮消费达89.6元,较城市商圈高出47%,而绿茶景区门店盈利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门店,因此绿茶集团预计在2025—2027年在旅游景区将开设的17家餐厅,打造“餐饮+文旅”场景。这种“出海抢增量”与“景区挖存量”并行的策略,实则暗含消费下行周期中的生存智慧——用高利润场景突破城市坪效天花板,以文化输出换取估值溢价。
第三条主线战略则是数字化反脆弱,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公司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压力和挑战时,能够迅速适应、修复、成长和演进。绿茶集团通过数字化赋能业务,直接带动公司门店运营上的效率,成功实现降本增效,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从“流量依赖”向“效率制胜”的商业模式跃迁。
“所以说,中式餐饮的终极竞争,不仅是菜品创新,还有系统效率。”一位长期观察消费赛道的基金经理指出,绿茶集团若能在千店规模下将三条战略主线有序推进,或将重塑行业估值坐标系。
站在西湖边的绿茶集团,正试图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完成第二次蜕变。当“新消费”的黄金窗口与企业的经营韧性相遇,资本市场或将见证一场关于效率与规模的深度博弈。这场博弈的终局,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定义港股消费板块的价值坐标。而这场关乎规模与质量、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术,或许比绿茶集团上市首日股价的涨跌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