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博卡奇卡海滩上空,SpaceX的“星舰”火箭第九次冲向天际。这枚被马斯克称为“人类登陆火星关键”的巨型火箭,在升空阶段一切顺利,甚至成功将飞船送入太空滑行。然而,30分钟后,地面控制中心突然与飞船失联。随后,SpaceX证实,“星舰”在重返大气层时失控启动自毁程序,最终在印度洋上空炸成一团火球。这是继今年1月、3月两次失败后,“星舰”第三次栽在“回家”的路上。
有分析指出,问题可能出在“星舰”重返地球时的“铠甲”上。此前试飞中,飞船因隔热瓦脱落或燃料泄漏多次自毁。这次SpaceX特意移除了部分隔热瓦,测试不同材料的耐高温性能,甚至尝试一种“会自己降温”的新型金属瓦。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可能让飞船在穿越大气层的“火焰走廊”时扛不住极端高温,导致姿态失控。此外,复用火箭的“旧伤”也是隐患。尽管SpaceX更换了助推器33台发动机中的4台,但其余部件是否经得起二次折腾?
NASA前工程师托马斯指出:“载人登月计划已经落后,压力下仓促试飞可能忽略深层隐患。”有人认为,无论是固体燃料还是液体燃料,对于太空资源利用似乎没有太大作用。按照这种能源模式进行太空航行,好像看不到太大意义。他们认为,“星舰” 这样接二连三的失败,说明当前的技术路径可能存在根本性问题。
眼下,SpaceX已着手准备第十次试飞。相信 SpaceX 通过这次失败,会调整策略,进一步优化设计,未来终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