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于 5 月 5 日发布声明称,一艘中国科考船日前在菲律宾 “专属经济区” 进行所谓的非法海洋科研活动,菲方为此派遣海警船和飞机对其进行了拦截。这一事件瞬间成为舆论焦点,在国际社会引发热议。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24年12月,菲律宾便多次指责中国科考船未经许可进入其EEZ,并称此类行动“违反国际规则”。更早的2018年,菲律宾曾叫停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在宾汉隆起区域的科考项目,显示其对敏感海域科研活动的长期警惕。
技术层面,科考船的深海探测能力成为焦点。“深海勇士”潜水器代表中国深海科技的突破,其作业范围覆盖争议海域,既为科研服务,也可能被解读为战略资源勘探。菲方对黄色未识别设备的敏感反应,折射出对中方技术优势的焦虑。
而中国科考船在南海的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推进深海科研与资源开发(如可燃冰勘探),二是强化实际存在以支撑主权主张。这种“科技+主权”的模式,与菲律宾的“灰色地带”策略(如组织民间船只进入争议海域)形成对冲。
法律专家指出,UNCLOS对EEZ科研的模糊规定为争议埋下伏笔。菲方依据公约主张管辖权,而中方援引历史性权利,双方均试图利用法律工具强化立场。有学者称,部分国家将科技活动政治化,阻碍全球海洋研究进展。
此次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化趋势:科学探索与地缘政治日益交织,技术进步既推动合作,也加剧对抗。对菲律宾而言,拦截行动短期内可凝聚国内支持,但长期需平衡对华经济依赖与主权诉求;对中国而言,如何在维护主权的同时避免被贴上“规则破坏者”标签,考验外交智慧。